疫情放慢了校园的节奏,改变了生活的色彩,但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瞬间,在时光幕布之上标记下闪亮的青春坐标。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疫情袭来,青春不曾褪色;方寸之间,浓浓温情涌动。抗疫进行时,江苏高校青年同气连枝、守望相助,疫情下流动的暖意和力量,格外令人动容。
在志愿服务中收获爱与暖
“去年11月捐献造血干细胞,但是目前患者病情恶化需要我二次捐献淋巴细胞,故请假去成都进行捐献,望批准。”3月23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王祥磊老师在处理当天研究生离校申请时,发现一张特殊的请假条,落款为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余同学。
校红十字会第一时间与余同学取得联系。原来,余同学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一名志愿者。去年8月,她与一名4岁的小患者配型成功,随后于11月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时隔半年,正在学校实验室里做实验的余同学收到一条来自四川省红十字会的消息:“余同学你好,之前救助的患者目前恢复得不是太好,可能需要再采集一次淋巴细胞……你考虑一下要不要再救她一次?”
收到消息,余同学的内心五味杂陈。“难受的是小朋友恢复得不好,但我又想,既然需再次捐献,就还有康复的希望,我希望这次一切顺利!”她立刻回复,愿意进行第二次捐献。
为了确保疫情期间学生和受捐者的健康安全,南京中医药大学红十字会与南京市红十字会、四川省红十字会积极协调,由南京市栖霞区红十字会协助余同学在南京完成体检和捐献,采集到的淋巴细胞将由专人送往患者所在医院。
4月20日,余同学在南京明基医院成功完成淋巴细胞捐献。捐献之前,她特意给这位“最亲爱的小朋友”写了一封信:“上天一定是看到你太可爱、太优秀啦,所以想给现在的你多一点磨难,让你成长得更加坚韧。希望你一定要坚持,要努力战胜病魔!我也要谢谢你,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因为有你,让我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坚定,让我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去服务社会。遇见你,是我最幸运的事!”
志愿同行,微光成炬。疫情期间,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学生刘乐凡参加了线上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活动,她服务的对象,是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刚开始,她有些忐忑不安,担心因为年龄差距,跟电话那头的人无话可说。随着电话越打越多,嘘寒问暖、闲谈家常,她和老人们成了“知心朋友”。
与82岁张奶奶的聊天,令刘乐凡印象深刻。“张奶奶用轻快的语调跟我打招呼,说到兴头上,她还给我唱了几首拿手金曲。”令她想不到的是,张奶奶还反过来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我抱怨疫情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不便,张奶奶让我不要总去想那些错过的约定,万事要向前看,疫情总会过去的,不是吗?”这种互相安慰的“心理咨询”,也是一场爱与暖的“双向奔赴”。
在守望相助中感受别样温情
“树树槐花沁韵翔,芬芳四溢满城香。”4月中旬,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材料器件与物理研究导学团队课题组的微信群里,响起导师阚彩侠发来的语音:“孩子们,我给你们做了一点槐花鸡蛋煎饼,虽然我进不去学校,但值班老师一会儿就能送到。”拿到还冒着热气的煎饼,物理学院研究生徐娟和同学们的眼眶湿润了。也是在那一刻,徐娟感觉到,在学校也有人像母亲一样疼爱自己,“这样的关怀和爱意胜过一切言语”。
徐娟回忆,去年疫情期间,阚彩侠每天顶着酷暑给没能回家的学生们送餐、送西瓜;线下不能见面,阚彩侠在线上不厌其烦地帮学生们一遍遍修改论文、指正实验;不能出校做测试,阚彩侠尽力帮学生联系仪器…… “她一直牵挂我们,总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和帮助,这些细碎又温暖的感动,让我们知道,抗疫虽难,但人心很暖。”
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游奕轩有了一个新头衔——“游老师”。她的学生,就是刚刚转到班上的同学小袁。转来之前,小袁学的专业是管理,从未接触过钢琴。但现在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会弹钢琴怎么行呢?于是,从小学习钢琴的游奕轩变成小袁的老师。
作为“游老师”,游奕轩很严厉。基础的音阶一练就是一小时,其间还不断提醒小袁注意坐姿、要“人琴合一”。课后,也千叮万嘱,让她多练习音阶转指,多复习学过的知识。小袁也很勤奋,还主动要求额外增加作业。在她们共同努力下,很快,小袁就能完整弹奏《欢乐颂》。“她的勤奋也鼓励着我,更加珍惜时光,让自己变得更好。”游奕轩说。
学校封闭管理,急坏了“长发飘飘”的男同学。最近,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位技艺超群的“托尼老师”——畜牧兽医学院的许诺、刘鹏飞,还有新近加入的经济与人文学院的何文涛,引得同学们慕名而来。3月29日以来,这3名同学组成的“理发天团”,已累计为校内200多名师生解决了“头”等大事。
这个“理发天团”都有些专业基础——作为团队“总监”,刘鹏飞曾在理发店做过暑期兼职,跟真正的理发师学过手艺;何文涛也在理发店兼职过一年,这次还带上了自己专业的理发工具;学宠物美容的许诺则有点被“赶鸭子上架”。
测温、登记、消毒、排队、落座、修剪……不到20分钟,同学们的发型变得整洁清爽。“看到同学们满意的笑脸,我们很开心,这也算是为防疫尽一点绵薄之力。”刘鹏飞说。
在独特体验中记录成长足迹
从“线上课堂”到“网络考试”,从“云端答辩”到“空中招聘”,从“隔空合影”到“直播典礼”,毕业的种种情景,都因疫情而搬上“云端”。
“丁小月、李昊楠、蔡书禾、王懿璇、蒋东浩、胡世龙,答辩合格,通过答辩。答辩教师:郑晔,答辩教师:化定杰,答辩教师:焦星。恭喜大家,毕业快乐!”在眼泪与掌声中,“云端”响起老师的祝福:“我对你们的祝福,就是想把《人世间》的两句话送给大家:祝你踏过千重浪,能留在爱人的身旁。”近日南京传媒学院举行的“云答辩”,为同学们大学学习生涯画上温暖的句号。
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里,虽期待已久的毕业典礼未能如约而至,但对于很多师生来说,线上答辩的经历既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一场独特而值得回忆的体验。
4月23日,无锡学院商学院2021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蒋馨同样收获了一份独特的“生日记忆”。刚上完最后一节课,她就收到爸爸发来的微信“爷爷奶奶给你做了一桌好菜”,爸爸发来的图片里有青椒炒土豆丝、青豆炒鸡蛋、糟扣肉、大骨头汤……一城之隔,一隔数月,虽然天“隔”一方,爸爸从来没有忘记过她每一个重要时刻。
由于疫情,蒋馨没有办法在这天买到生日蛋糕,但蒋馨和室友发现学校超市里卖的阿华田蛋糕卷味道不错,于是室友将4块蛋糕卷垒在一起,再加上一些水果点缀,拼凑成生日蛋糕的样子。“这是我吃过的最特别的一个蛋糕,也是我最忘不了的一个生日。”
莘莘学子异乡求学,父母牵挂随行千里。为让家人放心、让学生安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团委开展了“抗疫正当时,家书抵万金”活动。
“疫情是暂时的,不要焦虑,深呼吸,安下心来,好好享受在学校的时光,利用这些时间完善自己,以后回忆起来不后悔。”
“听辅导员说,你又长胖了。妈妈主要担心你体育挂科,所以妈妈希望你要有男子汉的勇气和毅力,以昂扬姿态和饱满精神来锻炼身体,为未来做一名优秀飞行员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爸爸妈妈作为医务工作者,疫情这一块交给我们,学习那一块交给你们,我们各司其职,都做最好的自己。”
“疫情挡不住你前进的脚步,未来的路就在脚下,优异的学业、强健的体魄、志愿服务的快乐、社团活动的探索,这些真实而独特的体验会成为你成长的注脚。”
……
暖心家书,纸短情长,为在校生活增添了暖色调,也让学子们更加懂得珍惜与感恩。
是的,疫情偷不走青春的时光,用另一种方式见证爱与温情的力量。那些温情满满的故事、热泪盈眶的感动、让人动容的画面,激荡着一颗颗年轻滚烫的心,汇聚成澎湃涌动的青春力量。在这场爱的奔赴中积蓄温暖和希望,经历风雨洗礼的青春必将“疫”不可挡! 记者 杨频萍 顾敏 陈立民
编辑:雲深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