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和云南会泽的小朋友在云南卫视录影(图片由平安团队提供)
■ 见习记者 刘兴
他是第一季《中国好声音》舞台上“天籁的回响”,是第一届CCTV《直通春晚》的全国总冠军,他充满正能量的曲风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是歌坛公认的“暖派唱将”。
他还是一名支教老师,是孩子们口中的“哥哥”,是“最美志愿者”,他潜心支教多年,用音乐点亮留守孩子的心灵,照亮他们的未来。内蒙古根河、安徽全椒、海南临高、贵州三都、云南会泽……在那些传说般存在的偏远地方,总有他支教的身影和孩子们开朗的笑声。
他是歌手平安,“平安音乐教室”文艺支教项目发起人。
和平安聊天,你会知道什么是十足的暖男。他的声音似乎有种魔力,有时你觉得他跑题了,但还是会一直听他把故事讲完。但谈起音乐路上帮助过他的人,平安的语调会略显低沉,尤其在追忆起当年很多老师给予他的帮助和教诲时,他的语速会变得很慢很慢,你能感受到他心里对老师的无限尊敬。
他说这些人都是他音乐路上的贵人,不仅成就了他的音乐梦想,更教会了他该如何做人。平安说,他在那时就暗自许下心愿,将来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
平安有一首歌叫《伸出手》,他说每个人内心都是善良的,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就要勇敢地伸出手。人和人之间必须互相帮助,才能更好地生活在一起。2008年汶川地震时,还是酒吧歌手的他,拿着仅有的5000块钱就赶去现场,最后无功而返还着实让他郁闷了好久。
成名之后,稍有经济能力的平安便开始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公益路上,平安一直是个有心人,通过多年地学习体验,他决定专心做一名支教老师。平安说公益领域很大,很多项目都很有意义,但文艺支教这种方式更能发挥他的特长,他要专心致志把这一“点”做好。
2017年,平安发起“平安音乐教室”这一公益项目,并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他还专门为项目创作了单曲《姐姐》,歌曲讲述了支教老师像“姐姐”一样守护孩子的故事,虽说他是“哥哥”,但这也是平安的美好心愿。他说他特别喜欢里面的歌词:“我们爱爸爸,我们爱妈妈,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爱善良,我们爱坦荡,兄弟姐妹,护佑理想……”
平安说,时至今日,文艺支教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年或两年的工作计划,而是贯穿他艺术生涯的使命。他坚信,音乐能带给孩子们快乐,能照亮他们的生活,能让孩子们的未来更美好。
2018中国公益年会,平安是应邀嘉宾。围绕“平安音乐教室”项目,《公益时报》记者日前专访平安,从他的话语中,你会感受到他的初心,他的思考,还有他对公益不懈的追求。
我想为孩子带来快乐
《公益时报》:你最早接触公益是什么时候?
平安:应该还是参加《中国好声音》和《直通春晚》之后,从2012年开始,可能是我唱了《我爱你,中国》的缘故,再加上外形比较健康阳光,有很多的公益组织、公益活动开始找到我,希望我能代言推广他们的公益项目,参与他们的公益活动,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也觉得这些活动很有意义,就这样开始接触公益。
《公益时报》:从2012年到2016年这段期间,从公开报道中,感觉你涉及的公益领域相当广泛,助学行动、慈善拍卖、环境保护、爱心救助、关爱老人、禁毒教育、乡村支教等,这段公益经历对你来讲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平安:说实话,刚开始接触公益的时候,我对公益了解不多,对公益概念的认识很模糊,对公益项目的运作方式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就想在各个领域都感受一下,通过不断尝试,边实践、边学习、边摸索,加深对公益行业的了解,从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公益之路。
《公益时报》:这么多年实践下来,你对公益有了怎样的认识?
平安:如果你做的事情能引起广泛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认为这就是公益的高度。个人进行一些捐赠,给别人一些物质帮助,我觉得这是慈善。助人为乐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做,我也做过很多,但我觉得这只是个人行为。后来在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后,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言行,公众包括歌迷会看到,会关注,会跟随你一起行动,这时就可以去做一些具有公益效果的事情了。
《公益时报》:你找到适合的公益方向了吗?
平安:几年下来,我发现参与的公益活动涵盖了太多领域,尽管很多项目都很有意义,但每个都参与不现实,做公益也要量力而行。况且,有些项目我根本做不了什么,有些项目又和我的兴趣爱好相差太远。做一名支教老师,教孩子们唱歌,我觉得更能发挥我的特长。很多贫困地区学校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心理和情感上有很大的需求。而音乐、唱歌能为孩子们提供抒发情感的渠道,为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所以,走文艺支教这条路特别适合我。
用音乐为孩子
《公益时报》:你是什么时候有筹建“平安音乐教室”这个想法的?
平安:从2013年开始,我陆陆续续参加了很多公益支教活动,留意到几个现象:
一是学校软硬件不配套。很多希望小学在国家和全社会的帮助下,硬件设施比较完备,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教育还好,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很少,师资力量更是薄弱。
二是孩子的情感缺口很大。大部分希望小学孩子们多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隔代老人和孩子很少交流,这些孩子在遇到成长的烦恼时找不到排遣的出口,变得多少有些自闭、叛逆。
三是教学断层。有些学校也开展过文艺支教,但时间太短,孩子们刚刚喜欢上一个老师,刚刚习惯一套教学方法,老师就走了,换来新的支教老师,孩子还得重新适应。
2016年,我加入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参加他们的“送欢乐下基层”志愿服务活动,经过进一步走访调研,更加印证了我的判断,那时就有了做“平安音乐教室”的想法。
《公益时报》:这个项目具体设想是什么?运作机制是怎样的?
平安:具体设想就是,我来组建一支文艺支教团队到学校教音乐课,以两年为周期,一个月1次,每次4~5天,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开始先组建兴趣班,孩子有了一定音乐基础后,我们再建立30~40人规模的合唱团,并逐步推进“平安音乐教室”组建。我的想法得到了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的支持,2017年,中国文联帮我们选择了海南临高第二思源学校、吉林敦化第四小学、贵州三都城关小学三所小学开展支教,2018年初,又增加了云南会泽驰宏小学1所学校。
具体操作上,我安排专门人员与学校建立日常联系,沟通学校需求,落实对接工作安排,努力协调我们和学校的时间,每月去一所学校,轮流进行,争取做到帮忙不添乱。在学校,我们不参加地方学校接待活动,在中国文联的支持下,自我解决出行和食宿问题。
《公益时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什么样的?快两年下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平安:课堂上,我主要采用轻松、幽默的授课方式为孩子们讲解唱歌方法和技巧。课堂外,我带着《乘着歌声的翅膀》《星星不眨眼》《姐姐》这些歌曲,和孩子们一起排练一起合唱,有时,也和孩子们一起唱当地有民族风格的歌曲,比如海南的“哩哩美”,还有朝鲜族歌曲。我还从北京邀请到常年进行合唱教育的老师,邀请当地长期从事合唱活动的指挥家参与进来,用更专业的方式进行支教,孩子们的合唱水平大大提升。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做节目,走上了海南国际合唱节,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东方卫视……参加演出之余,我还带着孩子们去北京的天安门、故宫、天坛、鸟巢参观,到上海的迪士尼乐园游玩,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
文艺支教是我的使命
《公益时报》:这两年支教经历对你的音乐风格有影响吗?
平安:我做的公益事情,跟我要表达的音乐理念其实挺吻合的,就是要表现一种大爱情怀。迈克·杰克逊一首《WE ARE THE WORLD》,让全世界都开始关注非洲难民。我当然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有了支教经历,我会特别关注这类题材的歌曲,而且有过亲身体验,在演唱的时候,脑海里会涌现很多画面,情感表现就会更加地投入。
《公益时报》:两年坚持下来,有哪些感触?
平安:记得有一个小朋友告诉我,爷爷奶奶以前和她一直不说话,学了唱歌之后,她回家就唱给他们听,老人听了特别高兴,一个劲儿地夸孙女唱得好。现在,她一有空就给爷爷奶奶唱歌,说是平安哥哥新教的,老人和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多,感情也越来越好。我感到特别开心,觉得收获特别大。
由衷地说,我在这一年多的支教时间里,并没觉得教孩子们有多难,而是感到时间过得太快,不够用啊。有时在做宣传和签售间隙,没有更多时间去当地支教,我就利用把孩子们请到北京做节目的时候提前上课;利用到当地和孩子们一起演出的间隙,抓紧上课。我觉得,只要有信念,时间一定会挤出来的。我也希望更多的文艺志愿者加入进来,到贫困落后的地区进行文艺支教,让孩子们在艺术的世界里快乐开心地成长,最终成长为一个拥有美好品格、情操、修养的人。
我还想说的是,文艺支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个为期一年或两年的工作计划,而是一项需要且必要贯穿我艺术生涯的使命。
《公益时报》: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平安:两年下来,当地学校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越来越高,不断有新的学生加入进来,校长和老师也希望能继续教孩子们音乐,所以今后一段时间还会持续教课。
另外,从明年开始,我会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逐渐固化下来,编写相应的音乐教材,希望能带动当地其它学校的音乐教学。
还有就是把当地教师培训起来。我们现在的教学课上,通过示范教学,其它学校的音乐老师也会过来观摩,对他们的音乐教学有很大启发。但毕竟我不是专业的老师,希望明年能有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进来,教孩子的同时,也给当地音乐老师做一些系统培训。此外,我也希望能把学校的艺术课程丰富起来,不单是我教唱歌,还希望美术、舞蹈界的专业人士也能参与进来。
《公益时报》:“平安音乐教室”这一项目预期目标是什么?
平安:我希望通过自身长期系统的教学,将“平安音乐教室”打造成音乐公益的模板,给大家作一个示范,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
《公益时报》:参加公益年会,你有怎样的期待?
平安: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想把这些支教故事、这种支教模式分享给大家。另外,如何将“平安音乐教室”运作更规范、更成熟、更便于推广,希望公益界人士能够从他们专业的角度,给我一些指点,以便今后少走一些弯路,尽快实现由试点向示范的转变。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