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益言堂
梁振宇:怎样与应届毕业生“两情相悦”
2020-09-01 09:07:10来源:公益时报

每个寒暑假,都有一批批可爱的大学生来我机构实习。他们中有的大三有的大四,自然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在为期六周的实习结束后,通常会有同学与我机构“两情相悦”,正好我机构缺人手,本来就业协议一签,这事就这么顺理成章定了,可因为“薪资”的问题,“鸳鸯”总是被拆散。

无论是实习生本人还是其家长,都因我机构偏低的薪资而退却(当然,薪资低是中国公益机构的普遍现状)。面对人才流失,我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便主动与实习生沟通,但我表述的内容,不是可怜巴巴的“有电影票、蛋糕券等福利”,也不是与此毫不相干的“工作很开心、值得”,更不是拍脑袋忽悠人的“未来前景好、会涨工资”——这些连自己都接受不了,不真诚、不负责。

为了“破镜重圆”,让我机构与实习生在公益的道路上“再续前缘”,我琢磨并积累了一些与应届毕业生的沟通要点,在此分享给公益领域的同仁。

其一,从大学毕业开始到正常退休年龄,有35年至45年的工作时间,甚至更长,单从“工作赚钱”的角度来看,赚钱是一场持续几十年的马拉松,在马拉松刚开始时就尽可能地猛加速,并不一定是最佳策略。

其二,无论商业、公益与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标准中,“薪资”的权重不宜过大,能够获得的锻炼机会、能够接触的全新世界、能够培养的优秀品质等,才是年轻人在事业起步时最该在意的——并不是说我机构就比其他单位在这些方面好,但我们有责任把这些道理告诉同学们。当然,家庭经济条件欠佳到需要其赚钱养家的同学除外,家庭责任毫无疑问是首先需要承担的。

其三,应届毕业生应该用一同创业的心态对待这份事业。我所在机构运作已8年,但我仍然认为包括我机构在内的大多数公益机构都处于起步阶段,这话虽不好听,但从员工数量、业务金额等各层面来看无可争议,我倾向于将这种情况的机构与创业公司类比——告诉应届毕业生:你是来创业的,不是来当螺丝钉的,从前那种面向500强的就业思路得换一换。

其四,对于自己想留下来全职工作,但臆想一堆虚无飘缈的未来困难的同学(如各种“万一……”),我通常无情打击:一个人大学毕业时二十岁出头风华正茂且没有负担,就对自己想做的事业畏首畏尾,有什么理由告诉自己说,等几十年后上有老下有小身上一堆担子时,会有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业?

其五,来自家长的阻碍最为汹涌,但这正是印证一个人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时候,很多同学只懂得和父母吵架,当然无法奏效。我给应届毕业生的建议是:将自己做公益的经历、心路频繁分享给父母,图片、文字、语言组合拳,让他们知道你每天在做着什么、在想些什么、在接触什么,从而让他们感同身受地理解你坚持的原因、认同你执着的价值观,这之后才是同意你在公益机构工作。

说到这里,光动嘴皮子可不够,同学们冲破一切阻碍入职之后,才是我们挑战的开始——机构会严肃地对每一位想留下来全职工作的同学负责。

其一,认真分析机构现状是否适合或值得他们留下。“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位同学极其优秀,就自私地千方百计让他留下来,如果我们判断这位同学去其他某类公司更有发展前途,那就毫不犹豫地鼓励他去应聘。

其二,用心帮他们做在机构及在公益领域的职业规划。绝大多数同学对公益机构和公益领域的理解并不深入、全面,如:有法律专业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公益领域不会得到应用,有同学片面地认为做公益必须具备某项技能——他们没有办法独立做有意义的职业规划。

其三,坦诚披露能够给他们带来的无形及经济价值。这里做到不刻意隐瞒、不胡乱画饼,他们入职之后能获得什么、不能获得什么,机构自身的发展现状如何、发展前景如何,悉数讲明。

其四,尽可能给他们授权和锻炼的机会。据我机构的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很多方面的实力完全可以胜任草根公益机构的业务内容,大胆给他们授权和锻炼的机会,他们加速成长的同时,我们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五,引用来自商业领域的一句名言:“好的产品是留住人才的最重要因素”。公益机构自身需要让自己的产品、服务、业务不断精湛,能够高效解决社会问题,是吸引应届毕业生的最重要因素。

祝福缺人手的公益机构能够顺利和“两情相悦”的应届毕业生牵手前行!

(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 梁振宇/文)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CHINA.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