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乎所有的基金会都有自己的微信公共号,但微信更大的潜力并未得到很好的挖掘,它在捐赠体系管理和筹资活动现场方面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大家仍把微信视为通讯工具之外,各基金会没有取得微信支付端口的权限也是原因之一。
一旦微信支付的通道打开,基金会能用它做些什么呢?
捐赠人识别。如果打通微信支付,基金会可从后台识别出哪些是志愿者、哪些是捐款人,从而就可以分而对之,使用不同形式的客户服务方法,对志愿者可以加强更多的体验式活动,对捐赠人可以有更多的客户服务和捐赠反馈的针对性推送。
捐赠管理体系和俱乐部的建立。利用微信支付的后台数据,还可以沉淀捐赠人交易和行为大数据分析。比如捐赠人是一次性捐款还是有捐赠习惯,捐赠人偏好的捐赠领域是什么……以此建立起活化的捐赠管理体系以及大客户俱乐部,达到更好的客户挖掘、维护、增加捐赠人的粘合度。
助推的力量。微信是基于强关系建立的产品,按照人类行为学的理论,强关系中人和人的行为是具有模仿性的,所以一般爱喝酒的人身边的朋友也都爱喝酒。基于这个认识,可开发一些公益的智能插件、游戏将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日祝福、婚礼礼品等所有人的行为都和公益相结合,做成公益产品,使公益捐赠生活日常化、便捷化。
现在助推最好的是一些马拉松活动,比如青基会的2014“挑战8小时”公益步行筹款活动,将户外徒步走运动和公益理念相结合。参加者主动通过朋友圈向朋友们寻求资助,筹集参加比赛的款项,然后每天在朋友圈分享每日的健身锻炼的成果。这是一个典型的助推的好例子,一来参加者可以为公益活动筹集善款,二来可以增加参加者和自己朋友们之间的友谊和社交性,三来可以建立起健康的公益环境,用参加赛事的毅力和坚持感染身边的人支持参与公益。
现场活动的社交性。凡是用过打车软件和抢红包功能的人,都体验过微信支付的便捷性、到账速度的实时性,所以利用微信支付功能可在公益主题活动现场将活动气氛做到极致。同时每个参加活动的参与者自发地用微信的传播分享自身的信息,影响强关系人,增加朋友间的社交互动感,后续会带来非现场的二次筹资的可能。这会给参与者带来趣味性、体验感、互动性、荣誉感,从而让公益捐赠行为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公益人俱乐部“十一座”创始人 白鹤/文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