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益言堂
张梦颖:行走在钢丝上的媒体公益
2020-06-09 09:31:24来源:公益时报

办了20多年的央视3·15晚会,今年最大的亮点却好像是造就了一句网络流行语——“8点20左右发”。

这句被忘记删除的微博转发内容结尾提示最终使得本来被曝光企业苹果的舆论被迅速分化,此消彼长,并没有形成一边倒的质疑之声。又因今年上榜的各大企业中并没有发现食品安全和水污染问题的相关利益方,也使得一些声音出现,将质疑指向央视专拿有广告价值的大企业开刀等等。网上的激辩渐趋白热化。

一位研究者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实际上,这次事件再次印证了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解构性力量。这样一种联动将成为长期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媒体必须越发注重自身网络形象的建设,并以此赢得一定的公信力。”

世界早已是平的了。在这样一个角度上,社会生活的各种单元,从机构到个体都在某种意义上被动增强了认真对待群体行为的意识。信息社会,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在解读,什么叫做牵一发动全身,什么叫做蝴蝶效应。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些风潮无论边际如何地不可捉摸,终有冷静沉淀的一天,这其中隐含的是助推社会自我修正的改良力量。

回到媒体与公益这个话题本身,在这个事情的逻辑中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媒体公益属性的边际以及构成。媒体,一出生就有脱不开的公益属性。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运行,往往需要公众的监督,而媒体很多时候扮演的“社会公器”的角色,事实上本身其天然属性就是代表公众进行更专业和负责任的监督。公众赋予了媒体挖掘和呈现真相的权利,所以媒体的一举一动要更经得起推敲和揣摩。

纵观当下媒体与公益的联系也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进化。除了通过报道的方式来履行本身的公益属性之外,很多媒体也将自身的品牌活动与公益报道,甚至公益的具体项目活动策划实施以及运营,融合在一起。很多媒体还成立了自己的公益基金。善于将公益与自己的媒体实践相融合并且巧妙地找到平衡,媒体就往往能够在践行自己使命的同时提高公信力,并且拉动自己机构本身的发展,因为公信力是任何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亦需勇敢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与社会公益直接发生联系的过程,就好像在钢丝绳上,无间道里游走的感觉。你要使用公众赋予的舆论之力监督和建设,就要厘清自己所有的出发点,所出,及所终。

(作者为《公益时报》副总编辑)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CHINA.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