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核心。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实践者、教育者和研究者,笔者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数十家社会组织(涵盖了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进行了深入调研,将公益慈善从业者的素养要求和能力构成做出了如下整合和概括。
一是良好的为人素养和职业品性。几乎所有被访者都一致认为,为人素养和品质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更是公益慈善从业者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基本人才标准。这种品质和素养主要包括良好的自我认知,工作积极主动,责任感和担当感较强,为人亲和谦和、充满正能量,有大爱之心、有公正之心,亦要有一定的专业敏感度、人文关怀精神和反思精神。
二是公益慈善的价值理念。这是资历较深的公益慈善从业者重点提及的内容,也是当下较为容易被忽略的专业“根基”。更有被访者特别强调,“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其价值观”,并认为“这是能够伴随他们一辈子的东西”。
三是熟知并遵循公益慈善职业伦理和行业规范。公益慈善领域是个靠公信力立足的领域,这种公信力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建立起来并加以维系。当前我国公益慈善职业规范和伦理体系建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虽有《中国公益慈善筹款伦理守则》,但其还只关注筹款且行业约束力和实际操作并不理想。从另一方面看,近些年公益慈善行业负面事件频发,恰恰给还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冲击。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组织加以积极推动,而每一个公益慈善从业者都有责任遵循职业伦理和维护行业尊严。
四是掌握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的核心知识。虽然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但是作为第三部门主要力量的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充分并尚处发展早期,公众知晓度和认可度还不太高便是这一阶段的一种突出表现。相比于各项具体的能力而言,多数被访者认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应广泛吸纳不同专业背景但有志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人员,但是需要他们相对充分地了解基本的社会组织行业知识,对于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些基本知识包括公益慈善基础知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公益慈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等。
五是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大多数被访者基本都提到,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最主要的就是跟人打交道,无论是面对公众,还是面对同事、资助方、合作伙伴、服务对象,都是与不同人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互动的过程。当然,这一能力又可分为通识性的沟通交际能力和专业性的沟通交际能力,尤其是从事一线服务的公益慈善从业者,在专业性的沟通交际能力上还有更高的要求,要通过“沟通”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具体问题。
六是社会问题意识及分析解读能力。社会组织是因应社会问题而存在的,它们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力量。因此,公益慈善从业者尤其青年从业者还需要对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其相关人群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个体行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和规律。公益慈善从业者也应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解读社会问题的能力,不忘组织存在的基本价值。
七是社会创新思维和能力。从数十家社会组织的招聘启事和人才培养来看,机构都在招募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包括服务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其中都有个“加分项”,这就是创新能力。一家知名社会组织负责人特别提到,“我觉得现在要做好社会组织越来越不容易,跟传统公益慈善相比,我们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从机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有了这样的人才或团队,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也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创新能力也是一个组织甚至一个行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两大专业不断慢慢交融的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也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八是社会动员与组织协调能力。这也是公益慈善领域和社会组织工作场域最为经常使用的基本能力,从一线服务者到高层管理者都应具备这项基础职业能力。这需要公益慈善从业者深入理解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熟知社会动员的特质与机制,借助“社会”之力营造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氛围。
九是专业文案设计、基础研究和评估总结能力。整体而言,绝大多数社会组织偏向行动取向,这是其突出特点。有效的行动需要通过周全、专业、有温度的策划设计,并依此逐步实施和完成。运用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专业文案设计也是公益慈善从业者的重要能力要求,这些专业文案包括项目申报书、筹款策划方案、活动策划书和宣传倡导方案等。再有,部分被访者也提出当前公益慈善实务界在总结提升组织运营经验、项目经验和服务经验等方面短板凸显,建议高校学者在更多参与的同时,能够不断提升从业者的基础研究能力和评估总结,以使得公益行业发展经验能够得以累积和传承。
民政部培训中心双师型讲师 卢磊/文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