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益言堂
刘丽波:疫情之下的公益冷思(上)
2020-06-03 09:16:44来源:公益时报

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国防治疫情成绩有目共睹。这得益于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动员能力、医务人员的奉献、物资保障充沛、民众自律以及社区联防联控。而公益慈善组织则通过组织捐款、捐助抗疫物资、组织志愿活动等多种方式,参与了抗疫的整个过程。

一、面对疫情,公益行业缺什么

灾难会让人性闪耀光芒,也会更加暴露人性中的丑恶。公众记住了志愿者、社会组织的抗疫事迹,也记住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本次疫情也公益组织也暴露出公益慈善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公信力,依然是公益慈善的软肋。《公益时报》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红十字会的满意度较低。作为一家“百年慈善老店”,如何解决透明、效率等问题,给公众以信心,发挥救死扶伤的使命,依然值得深思。

专业能力缺失、理性判断力不强,也是公益慈善组织面对抗疫暴露出的重大问题。面对疫情,仅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在抗疫中,众多机构仓促上马,做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比如捐赠口罩、防护服等,既无渠道,又没有专业鉴别力。还有一些公益组织,忘记了自助助人的基本原则,在自身还没有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就直接面对病毒,结果有的志愿者也被感染,让人十分痛心。这暴露出日常公益慈善机构的自身建设、业务规划、应急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许多公益慈善机构,在创立之初,就是凭着一腔热情创立的,只强调使命、责任,而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理性精神、专业能力、路径规划等。疫情让我们明白,使命不能替代专业,热情不能取代理性与科学。

有学者及业界人士反思,说之所以手忙脚乱,其原因在于缺乏应急机制,缺乏应对疫情的经验,这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在岁月静好的平日里,公益机构在参与救助、运作项目时,难道就高效有序吗?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说,疫情考验的是平时的专业素养、管理能力,考验的是机构内部的整合能力,以及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协调能力。

这一次抗疫过程中,公益行业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统筹协调机制缺位,民间救灾整体缺乏预见性和科学准备;二是缺乏顶层领导组织和能力,无法指导社会力量和企业有序参与;三是公益机构罕有预案准备、各行其是,行业联合与协同不足;四是除个别指定机构外,民间力量无法与政府部门开展高效协同;五是顾不上做需求调研和评估,项目“跟风”的现象依然严重……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与12年前汶川地震时相比,公益行业依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民间救灾机制,专业救灾能力亦未显著提升,因此,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未能发挥出期望中的作用。

通过反思,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在灾情之中,能对抗疫有所助益的,大多是平日专注在某个领域精耕细作、运作有序、内和外顺、协作有力的公益机构。它们的经验,昭示着行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二、“和顺通专”,公益行业的必由之路

几千年的文明史显示,人类与灾难形影不离,而慈善与人类的苦难相伴相生。近现代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的风险系数更高,更容易发生局部乃至系统风险。因此,公益行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在应对系统性风险中,应该有更大的作为。但前提是,公益慈善行业要通过对抗疫的反思,找到自己的建设之路。

那么,公益慈善组织,应该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为或许还要发生的疫情乃至灾难做好准备呢?以笔者之见,需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和”,即建设合作共享、和而不同的内部环境。公益行业需要破除小圈子意识,要有合作共享的胸怀。公益行业的基本出发点是解决社会问题,或扶贫济困,或敬老爱幼,或教育教化,有着共同的目标。这与企业不同,因此不应强调竞争,而应看重合作共享,坚守共同目标,守望相助。

我国目前仅有85万家注册的社会组织,与上亿的市场主体相比,规模甚小。强调和合,就是要加强行业内的理念、信息共享,加强资源和行动等方面的链接,形成围绕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福祉的合力。这种“和”,是行业内部的和谐、和顺,要在依法开展慈善活动的基础上,形成行业秩序和规范,讲求慈善伦理;要有价值认同和理论支撑,形成行业文化。同时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行业协作和专业化分工,更好发挥聚合作用。这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

二是“顺”,即理顺关系,建设顺畅的外部环境。这是慈善机构作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是政府关系。在社会治理中,包括在重大疫情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无论中外都是如此。在重大问题中,甘于当配角,善于当配角,用公益行业擅长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是与企业的关系。企业是捐款的重要来源,也是参与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而企业的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如何与企业合作,引导商业向善的同时坚守自身价值立场,保持独立性,这对公益机构乃至行业而言都是一门大学问。三是与社会的关系。公益行业立足于人心之善,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倡导公益理念和志愿精神,传播慈善文化。需建设良好的公众与社会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人心向善。

三是“通”。融会多学科知识和东西方思想,贯通慈善文化及精神内涵,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明晰公益慈善的价值定位及其基本逻辑,才能知行合一、造福社会。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无论是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灾难还是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都需要第三部门的积极参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公益慈善行业要有广阔的视野和系统思维方式,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一方面,在慈善理论构建上,要借助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贯通慈善之理;另一方面,要借助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及信息技术,探究“为善之术”,形成与公益慈善发展相适应的思维、行为方式。

四是“专”。专业是实现使命的基石。对于公益慈善组织而言,没有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专业人才,使命难以实现,甚至还会好心办坏事。这次疫情,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专业精神的魅力。要专业,就必须要有专业人才,这是慈善行业专业性的基础。培养公益慈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提高现有从业者的系统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相关专业人才引入公益行业,将其培养成爱公益、懂公益的志愿者或专职公益人,使其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总之,所谓“和顺通专”,就是从公益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言,理清其内外部关系,构建起基于社会价值的公益伦理和理论体系,形成能够指导公益实践和社会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升行业专业能力和整体水平,从而搭建起能够促进社会问题解决和公益生态完善的支撑体系。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展与校友事务中心总监 刘丽波/文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CHINA.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CHINA.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