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如何把自己身上的强大移植到公益领域呢?方法有不少,但有几条是必由之路。
首先一定要认识到,公益是有风险的。企业家要参与公益,就要忍受得起社会用近乎“恶毒”的眼光扫描企业家的所有作为。过往的历史会被人翻出来炙烤,现实的作为会被人放大无数倍谈论,今后的理想会经常被人贬低和嘲弄。如果这一点心胸都没有,如果对公众的一点评判和评论都无法忍受,劝君莫入行。公益的风险还表现在,真正承担风险的人,是公益行业的真实从业者,而不是企业家。企业家给出的资源,要有与这些从业人员一起冒险、探险的意识。
其次,公益不是自我的修行,而是真正地为公众服务。不少企业家,大谈公益对自己生命的改善和行为的修剪。把公益当成修行的方式,固然不是不可,但终究太“小我”,仍旧难逃利己主义的沼泽。在这时候,建议少言慎行,你可以做不到,但不要伪装出你要做得到的样子,给社会以虚妄的期待。
再次,就是要真正的舍得。捐赠就是捐赠,基于信任,成于信任。钱只是助成公益的一小股能量,绝对不是主流。真正让公益成事的,是公益行业的那些韧性从业者。公益行业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有探索的风险和失败的代价。公益是信任的行业,商业才是怀疑的行业,当你充满狐疑地入行的时候,迎接你的,一定是那些埋伏在旁边准备随时欺骗你的“公益骗子”。
以上三点可以视作一些原则,而好的做法,其实似乎只有以下两点。一是相信草根组织的“专业化能力”,相信民间力量。企业家是天生知道专业化或者说职业化的。而公益行业的专业化,来自于中国本土的专业化组织,尤其是草根组织,而不是来自于企业家或者政府官员。相信专业化很简单,把钱往民间草根组织账号上一拍,转身走人,此生再也不记得此钱此事,让专业化的团队去在实战中凝聚他们的专业能力。
二是相信本土做法,忽略“国际先进经验”。中国的公益方式,只能在中国萌发和繁殖。所有迷信国际经验,试图拿国际经验来凌驾中国本土经验的企业家,都是伪公益爱好者。如果企业家以自己在企业领域的雄风逼迫本土公益领域全盘西化、俯身相从的时候,那么,其对公益领域的伤害,是需要认真评估的,必要的话,还可以向这些伪公益企业家追究责任。
最后要说的是,企业家当然可以成为公益界的新学员。只要企业家能够忘掉过去,真心向学。而真正的公益,只有民间社会才有。企业家要想做环保,做公益,只能回到民间。
冯永锋/文 “自然大学”发起人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