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区惠生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济宁乡村振兴工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了乡村振兴,山东济宁乡村振兴工作而今已是全面起势。
2月23日,济宁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永生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报告提及,五年来,济宁城乡统筹步伐加快,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1%、提高4.8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28家。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改厕106万户、清洁取暖改造99.6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建成“四好”农村路4300公里,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连续四年全省第一。23.8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其中,在2021年,济宁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引领成效显著。新建高标准农田85.7万亩,粮食产量97.4亿斤,兖州、嘉祥成功创建国家制种大县。新增市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279家,圣丰种业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嘉祥、梁山肉牛产业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另外,选派156名金融干部到全部镇街挂职金融副镇长,大力发展“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鲁担惠农贷”累计担保金额92亿元,涉农贷款新增260亿元。完成93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558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在全省率先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获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绩效考核第一名。
兖州区牛楼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乡村振兴成为济宁今后五年的“九大战略”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济宁计划凭借“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胆略气魄,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创新活力充沛、区位交通优越、城镇布局科学、县域特色突出、农业前景广阔、人文沃土丰厚、生态资源富集、民生保障有力“九大优势”,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现代港航物流、济宁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两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九大战略”。
济宁市的目标是,奋力实现“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具体来看,济宁计划建成1个千亿级、3个百亿级、5个50亿级特色产业,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800家以上,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超过350家,一半以上行政村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曲阜市石门山镇乡村振兴康旅慢城项目
今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济宁市也列出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路线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以务实之效狠抓“三农”发展,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上求突破。
首先,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量、提质量。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多途径、多渠道补充耕地数量,新建高标准农田87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粮食产量稳定在97亿斤以上。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开展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蔬菜和食用菌产量达到700万吨,生猪存栏量稳定在200万头以上。加快金乡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嘉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创国家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
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升项目
其次,现代农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手段发展农业,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县一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启动实施产业振兴助企攀登,重点打造“1352”农业全产业链特色集群,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深入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全力提升“济宁礼飨”“济宁农发”知名度,争创1个省“绿色发展先行县”、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农业产业强镇、70个乡土产业名品村,培育1家国家级生态农场。持续放大挂职金融副镇长作用,每个县市区落地2个以上“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项目,“鲁担惠农贷”累计担保金额达到150亿元,涉农贷款增长15%以上。
再次,乡村建设稳底板、提标准。完善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市县列支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村庄清洁、绿化美化,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突破1000个。突出抓好城镇开发边界外社区建设,做好过渡安置群众服务保障,15个社区全部按时建成交付。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户延伸,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30处,新改建农村公路700公里。加快小城镇、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打造14个市级精致城镇、30个乡村公共服务能力示范镇,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邹城市大洪沟民俗文化度假村项目
另外,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保持过渡期内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致贫。强化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政策,加快汶上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建设,新培育国家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90家以上。大力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集体经济收入过50万元村达到900个以上。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