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有这样一支学生团队,他们以青年学子的视角,记录农户在乡村振兴工作者的带领下脱贫致富的故事,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和魅力。
“林老师,请您介绍一下滨海县滨淮镇梁岗村的麦子年产量。”“我们梁岗村大概有4600亩农田,今年小麦的年产量能达到每亩1000斤左右。”2021年6月中旬,来自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支学生团队带着摄像机、录音笔等仪器设备,来到盐城市滨海县滨淮镇,拜访他们的老师——正在当地开展扶贫工作、挂职担任滨海县滨淮镇党委副书记、梁港村第一书记的常州大学青年教师林栋。
在林栋的带领下,这支大学生团队利用两天时间,先后参观了当地的农田、道路、灌溉涵洞,来到多位当地农户家中走访。时隔半年,他们第二次来到设在滨海港高铁站候车大厅的扶贫产品专营店,滨海港站店。
该专营店是林栋半年前参与设计规划的,是长三角地区首个落户高铁站的扶贫产品专营店。在门店货架上,除了滨海大米、白首乌等产品,还有滨海香肠、捆蹄、小花生、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旅客在这里的每一笔消费,不仅能把滨海的特产带回家,还能践行一次消费扶贫行动。
两天来,团队成员站在林栋的视角,记录下了村民日子越过越好的过程。回到学校后,他们分头将采访、拍摄的内容进行整理,7天后,记录乡村振兴的短片《滨海沐歌》在青年用户较多的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短短6小时,点击量达10万次。
“通过发表文章和视频,可以记录传播并带动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记录乡村一线工作者,也可以吸引到更多像林栋老师那样的人才,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团队成员赵景说。
赵景曾患先天性小儿脑瘫,是一名勇于挑战命运的女孩,也是心怀感恩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她利用每年暑假去西部支教,乡村振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8年初,在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帮助下,她牵头成立了常州大学“青媒筑梦”团队,10多名同学和3名指导老师加入其中,旨在记录各地乡村振兴的好点子、新路子。
2018年7月,“青媒筑梦”团队来到四川省平武县,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采访,团队制作了扶贫纪录片《川行平武》,展现脱贫攻坚战给平武县带来的勃勃生机。《川行平武》不仅屡获嘉奖,还被平武县用作旅游形象宣传片,网络总点击量超过30万次。
在拍摄《川行平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团队又去了很多地方,拍摄了多部优秀的作品。三年来,1086名成员、12名指导老师加入团队。他们先后来到四川、陕西、甘肃、贵州等12个省份,采访记录了50多个乡村、187户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制作发表了多部访谈纪录片和扶贫回忆录。《蜡染的故事》记录贵州榕江产业振兴;《阡陌夏集》诠释人才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隆林行动》佐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0年暑期,“青媒筑梦”团队向全省高校学子发出倡议,成立“江苏省青年记录者联盟”。打通企业、政府、高校、媒体和联盟五方资源平台,基于智能化匹配机制与H5两大核心技术,实现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常州大学毕业生、“青媒筑梦”团队成员王凯欣说:“很多大学生都在为乡村振兴助力,如果能将这股力量拧到一起,它将空前强大。我们将依托新媒体打造一部乡村振兴回忆录。”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颖表示:“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承新时代奋斗精神,为建党百年奉献青春力量,这是我们的初心。打造生动的思政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成长,这是我们的目标。”(记者 苏雁 通讯员 包海霞)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